person
行业动态person文章详情

各国抢占自愿碳市场先机的动态与举措

2025-07-07
原创

背景

早期自愿碳市场(VCM)的混乱局面导致了“漂绿”(greenwashing)和碳欺诈(carbon fraud)行为频发。各国逐渐意识到,要培育一个健康发展的自愿碳市场,政府监管不可或缺。同时,在《巴黎协定》第6.4条机制背景下,各国均认识到自愿碳市场蕴含巨大商机。以下是近期各国积极布局、抢占自愿碳市场先机的动态。在此背景下,我国也应加快介入全球自愿碳市场的步伐。

英国:发布诚信原则征求意见稿

2025年4月17日,英国政府发布“提升自愿碳市场及基于自然的自愿碳市场诚信度”的征求意见稿,旨在提高这两个市场的透明度和可靠性。

英国政府提出了六项核心原则:

1)高标准信用:供应商应确保碳信用符合公认的高诚信标准,以实现真实的环境效益。

2)买家透明度:买家应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碳信用的使用计划。

3)融入转型战略:使用者应将碳信用纳入更广泛的转型计划,以符合《巴黎协定》1.5°C温控目标。

4)准确声明:涉及碳信用使用的声明应准确传达组织或产品的整体环境影响,并使用恰当术语。

5)行业协作:市场参与者应相互合作,共同支持高诚信自愿碳市场的发展。

6)补充作用:碳信用仅应作为企业价值链内雄心勃勃的直接减排行动的补充手段。

法国:推出高诚信碳信用使用宪章

2025年4月24日,法国在巴黎ChangeNOW气候峰会上发布《巴黎协定协同与高诚信碳信用使用宪章》,旨在推动企业在实现净零目标过程中负责任地使用碳信用。

该宪章包含三项核心承诺:

1)减排优先:优先实施直接减排,碳信用仅应用于无法完全避免的剩余排放。

2)使用透明:确保碳信用使用的透明度。

3)质量保证:仅使用高质量的碳信用。

欧盟与英国:加强碳市场合作

2025年5月20日,欧盟委员会与英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,宣布将共同致力于发展碳排放交易体系(ETS)。双方同意建立协调机制,实现排放配额的互认。该机制将使原产于对方管辖区的特定商品(涉及发电、工业热力、重工业、海运和航空等高排放行业)免于缴纳欧盟或英国的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税费。

美国:改革碳捕集税收抵免机制

2025年6月17日,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发布新版清洁能源税改提案,明确包含对“45Q条款”碳捕集税收抵免机制的修改和延续安排。该提案是此前通过的《降低通胀法案》(IRA)预算草案的一部分。

“45Q条款”的核心内容是:为成功捕集并封存或利用二氧化碳的企业提供联邦税收抵免(即税收碳信用Tax Credit)。根据《降低通胀法案》现行规定:

1)地质封存1吨二氧化碳,可获得85美元税收抵免;

2)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(EOR),同样为85美元;

3)采用直接空气捕集(DAC)技术的项目,每吨可获得高达180美元的税收抵免。

越南:正式启动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

2025年6月11日,越南正式启动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(ETS)。该体系允许企业购买碳信用(包括来自第三方的信用)来抵消其高达30%的排放量。

越南ETS采用“总量控制与交易”模式。第一阶段(至2029年)将首先覆盖钢铁、水泥和火力发电三大高排放行业。未来计划逐步扩展至货物运输和商业建筑等领域。

新加坡:发布自愿碳市场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

2025年6月20日,新加坡国家气候变化秘书处(NCCS)、贸易与工业部(MTI)及新加坡企业发展局(EnterpriseSG)联合发布为期8页的《自愿碳市场指导原则》征求意见稿。其核心内容包括:

1)减排优先: 企业应优先采取全面减排措施,仅将无法避免的剩余排放通过购买自愿碳信用进行抵消。

2)高环境完整性: 所选碳信用需具备高环境完整性,杜绝重复计算和造假,并应来自信誉良好的登记平台。

3)透明披露: 企业需在报告中透明披露所购碳信用的数量、类型(如自然类或技术类)、项目所在地及登记平台等详细信息。

4)独立于国家目标: 企业购买的碳信用不计入新加坡的国家自主贡献(NDC)减排义务,也不用于抵消政府征收的碳税。

新加坡、英国与肯尼亚:组建“发展碳市场联盟”

2025年6月24日,在伦敦气候行动周期间,新加坡、英国与肯尼亚联合宣布成立“发展碳市场联盟”(Development Carbon Markets Alliance)。该联盟旨在从政府层面制定清晰、透明的碳信用使用规则,通过政府主导重建全球自愿碳市场信任,推动高质量碳信用的开发与交易。

联盟主要目标包括:

1)在2025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(COP30)前,制定并发布一套国际通行的碳信用使用指导原则;

2)建立国家间政策协调机制,鼓励更多国家加入;

3)联合标准制定机构、市场参与者和多边组织,推动高诚信碳信用项目在供需两侧的形成与交易;

4)为企业提供明确指引,使其能够合理、负责任地使用碳信用来实现净零承诺。


logo

技术支持:云南省自然资源碳汇调查与碳资产评估技术创新中心(筹)

滇ICP备19009480号-5